《雍正剑侠图》一书中上上策,四位剑术高强的老剑客可谓极为出色,他们同出一门,名震江湖,合称为“大清国四大名剑”。这些人物不仅拥有高超的武艺,还有着不同寻常的背景与传奇经历。
他们分别是:
- 第一位:“镇古侠”董乾,字董化一;
- 第二位:“碧目金睛佛”姜达,字姜本初;
- 第三位:“八卦太极术士”张洪钧;
- 第四位:“珍珠佛”董瑞,字董霞光。
没错,他们就是本书中第一号书胆——“镇八方紫面昆仑侠”童林、童海川的四位师爷。说到童林的师父,他有两位传授武艺的师父,其中一位是以“谈笑清居无极子,清风剑客”著称的尚道明;另一位则是“爱莲居士太极子,太乙剑客”何道源。此外,童林还有一位师伯和师叔:师伯是“普渡群生元极子,太虚上人”庄道勤;师叔则是“洞察乾坤支极子,九宫真人”古道远。可以说,这四位高人师尊的背景都非同小可,他们的武艺和学识几乎都可与整个江湖的顶级人物相提并论。
展开剩余73%童林的这四位师尊皆为“太极八卦术士”张洪钧的弟子,因此被人称为“四小名剑”。而四小名剑之所以得此称号,便是源于他们的四位师尊——这四位被誉为“大清国四大名剑”的人物。
在清朝建立的初期,这四位剑客因其在关键时刻的表现,受到了顺治皇帝的高度赏识,并被封为“护国四大剑客”,这一荣誉也标志着他们对国家的忠诚与贡献。要知道,“护国”可不是轻易得来的封号,只有立下赫赫战功才能够获得。
那么,究竟他们是如何赢得“护国四大剑客”的殊荣的呢?其实,真相相当简单——他们曾亲自“救过驾”!
在清朝刚刚入主中原时,汉族人民的不满情绪十分强烈,许多反清志士纷纷行动。而顺治皇帝在位期间,某天竟被三名身手不凡的和尚刺客闯入宫中,这三位刺客在江湖上有着赫赫的名声,他们被人称作“三了上人”。
这“三了上人”并非普通人物,他们每一个都是名门出身,且各自武艺高强。老大是“一目了然僧”荆立堂,老二是“通法上人”了因,老三是“大肚子岩石佛”了义。这三位和尚的实力让当时的侍卫完全无法抵挡,顺治皇帝在宫中几乎束手无策,面临极大威胁。
就在这个危急时刻,董乾他们四位剑客出现了。他们本是清廷的保清派,早已接受清廷的邀请,镇守京城,专门应对反清的力量。可以说,“四剑”与“三了”是正反两派,必然会发生激烈的对抗。
然而,这两方虽立场不同,但彼此间有着很深的渊源。四位“护国剑客”是“金腮罗汉一尘僧”袁鹤的弟子,而“三了上人”则是“金顶罗汉”脱凡的门徒。更令人惊讶的是,袁鹤和脱凡本是师兄弟,彼此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可即使同门出身,二者却因为志向不同,最终走向了截然不同的道路。
这也使得双方在初见面时,未急于动手,而是展开了劝解对话。尽管彼此的立场相差甚远,但他们仍尽力用言辞尝试说服对方。然而,正如人们常说的“道不同不相为谋”,最后无论如何劝解,依旧无法化解彼此的矛盾。
既然言语无效,最终便只能通过武力来决一高下。虽然从人数上看,“四剑”处于劣势,但其中最强的董乾依然能发挥出超凡的剑术。然而,“三了”中的老三“大肚子岩石佛”了义实在太强,即便是董乾也不得不屈服在他的强大武力下。
但是,四位“护国剑客”并非单打独斗,而是携手与清宫的卫队一同作战。在这种优势下,“三了”最终败下阵来。面对败局,荆立堂和他的师弟们只得放下武器,悄然逃遁。
这一事件之后,顺治皇帝对“镇古侠”董乾及其三位师弟的表现给予了极高的评价,并且专门下旨,封他们为“护国四大剑客”。自此,他们的名字成为了“大清国四大名剑”,江湖中无人不知。
看到这里,有些读者可能会心生疑问,认为这四位剑客不过是“大清的汉奸”罢了。确实,从汉人的角度看,他们甘心为清廷效力,充当清朝的爪牙,似乎是无法回避的事实。
即便如此,他们的后代——尤其是童林、童海川——也曾是清朝的重要人物之一。童林刚开始确实是雍正皇帝胤禛身边的密友与战友,然而随着日后的恩怨,他们逐渐对立。可以说,这一切都源于他们对国家与命运的不同选择与坚持。
总结来看,“大清国四大名剑”董乾、姜达、张洪钧和董瑞,他们的故事虽然充满传奇,却也不得不承认上上策,正是他们在关键时刻的出手,才保住了清朝的江山。对于一个大国来说,这种人物和历史或许值得一番深思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旺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